close

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
作者:許錟輝、蔡信發、王松木等
出版社:台中文聽閣圖書公司
出版年:2009

△第一冊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
△第二冊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一》
△第三冊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二》
△第四冊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
△第五冊
郭沫若《卜辭通纂》
△第六冊
容 庚《卜辭研究》
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
△第七冊
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
△第八冊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
徐協貞《殷契通釋一》
△第九冊
徐協貞《殷契通釋二》
△第十冊
唐 蘭《殷虛文字記》
吳其昌《殷虛書契解詁》
△第十一冊
陳 晉《龜甲文字概論》
徐澄宇《甲骨文理惑》
金祖同《殷虛卜辭講話》
△第十二冊
郭沫若《金文叢考》
△第十三冊
李旦丘《金文研究》
馬敘倫《讀金器刻詞》
顧廷龍《古陶文孴錄》
△第十四冊
楊紹廉《金石文字辨異補編》
△第十五冊
陸和九《金石學講義》
△第十六冊
朱劍心《金石學》
黃公渚《周秦金石文選評註》
△第十七冊
容 庚《金石學》
李 健《金石篆刻研究》
鮑 鼎《金石學之原始時代》
△第十八冊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
羅振玉《石鼓文考釋》
△第十九冊
由雲龍《石鼓文彙考》
趙椿年《石鼓文十種考釋》
馬敘倫《石鼓文疏記》
△第二十冊
強運開《石鼓釋文》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
△第二一冊
葉德輝《說文讀若字考》
葉德輝《說文籀文考證》
△第二二冊
唐玉書《說文部首講義》
李天根《說文部首話解》
呂思勉《說文解字文考》
△第二三冊
酈承銓《說文解字敘講疏》
陳 晉《說文研究法》
吳國傑《說文一得錄》
△第二四冊
史蟄夫《六書綜一》
△第二五冊
史蟄夫《六書綜二》
△第二六冊
史蟄夫《六書綜三》
△第二七冊
史蟄夫《六書綜四》
△第二八冊
史蟄夫《六書綜五》
△第二九冊
葉德輝《六書古微》
李天根《六書釋義》
△第三十冊
丁福保《六書正義》
胡樸安《六書淺說》
馬敘倫《六書解例》
鄭耀祖《六書通檢韻》
△第三一冊
姜忠奎《六書述義一》
△第三二冊
姜忠奎《六書述義二》
劉彤雲《六書權輿》
△第三三冊
石廣權《六書淺說》
鄧 鐵《六書略》
馬文蔚《六書類釋》
△第三四冊
高田忠周《轉注假借說》
葉德輝《同聲假借字考》
馮汝玠《指事說》
姜忠奎《說文轉注考》
△第三五冊
高田忠周《字原》
高田忠周《文字變易》
徐敬修《小學常識》
△第三六冊
黃 侃《手批文始》
陳朝爵《字學淺詁部首》
△第三七冊
吳傳綺《字學源流講義》
夏育民《中國語根字源學導言概論》
鄭 詩《古今正俗字詁》
△第三八冊
李士珍《字訓一》
△第三九冊
李士珍《字訓二》
孫文昱《小學初告一》
△第四十冊
孫文昱《小學初告二》
△第四一冊
李中昊《文字歷史觀與革命論》
△第四二冊
徐道政《中國文字學》
顧震福《中國文字學》
△第四三冊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
△第四四冊
胡樸安《文字學研究法》
胡樸安《文字學ABC》
胡樸安《字源學講義》
△第四五冊
李天根《文字學初步》
李天根《中國文字來源及變遷》
李天根《俗語考字》
陳獨秀《字義類例》
△第四六冊
劉大白《文字學概論》
朱宗萊《文字學形義篇》
沈昌直《文字源流》
呂思勉《中國文字變遷考》
呂思勉《字例略說》
△第四七冊
後藤朝太郎《文字史》
△第四八冊
陸和九《中國文字學講義》
傅熊湘《文字學大意》
彭 昺《文字學講誼》
廣倉學宭《小學字課講義》
△第四九冊
馬敘倫《中國文字之源流與研究方法新傾向》
馬敘倫《中國文字的構造法》
胡懷琛《簡易字說》
胡懷琛《中國文的過去與未來》
△第五十冊
楊樹達《中國文字學》
楊樹達《文字引申義述》
△第五一冊
楊樹達《古文字學研究》
楊樹達《字義同緣於構造同例證》
△第五二冊
江恒源《中國文字學大意》
顧 實《中國文字學》
△第五三冊
錢玄同《文字學講義》
錢玄同《文字學音篇》
陳鐘凡《文字發凡》
李敬齋《六十歲生日論文》
李家瑞《宋元以來俗字譜》
△第五四冊
汪國鎮《文字學概論》
胡吉宣《幽求室字說》
繆 鉞《文字學概略》
△第五五冊
吳契寧《實用文字學一》
△第五六冊
吳契寧《實用文字學二》
△第五七冊
艾 偉《漢字問題》
徐建釗《字學辨正》
△第五八冊
武內義雄《支那文字學》
許地山《語文論文集》
容 庚《中國文字學形篇義篇》
△第五九冊
曹伯韓《中國文字學的演變》
馬宗霍《文字學發凡》
△第六十冊
劉 賾《初文述誼一》
△第六一冊
劉 賾《初文述誼二》
△第六二冊
劉 賾《小學札記》
劉 賾《簡園日記存鈔》
△第六三冊
姜亮夫《文字樸識》
邵祖平《文字學概說》
戴君仁《中國文字構造論》
△第六四冊
吳 甌《稷香館叢書一》
△第六五冊
吳 甌《稷香館叢書二》
△第六六冊
蔣善國《中國文字之原始及其構造》
唐 蘭《中國文字學》
△第六七冊
唐 蘭《古文字學導論》
△第六八冊
聞 宥《中國文字之本質的研究》
譚正璧《字體明辨》
顧雄藻《字辨》
△第六九冊
蔣伯潛《字與詞》
△第七十冊
蔣伯潛《文字學纂要》
孫海波《中國文字學概略》
△第七一冊
吳貫因《中國文字之起源及變遷》
陳耐煩《中國文字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謝葦豐《文字指正》
△第七二冊
胡棣華《文字源流》
楊譽龍《文字通詮》
△第七三冊
葉長青《文字學名詞詮釋》
周兆沅《文字形義學》
薛典曾《干支廿二字考》
△第七四冊
孫東生《中國文字學》
畢任庸《文字學》
戴增元《文字學初步》
△第七五冊
王有宗《今字解剖》
張之純《文字源流參考書》
△第七六冊
何仲英《中國文字學大綱》
賀 凱《中國文字學概要》
賀 凱《中國文字學概要參考書》
△第七七冊
周天籟《文字辨正》
孫梓甫《文字正誤》
△第七八冊
陳訓丹《文字學雜著一》
△第七九冊
陳訓丹《文字學雜著二》
△第八十冊
徐雲蓀《文字淺識》
△第八一冊
華學涑《文字系一》
△第八二冊
華學涑《文字系二》
△第八三冊
華學涑《文字系三》
△第八四冊
華學涑《文字系四》
華學涑《董理文字之我見》
渥 丹《中國文字拉丁化文獻》
△第八五冊
勞乃宣《讀音簡字通譜》
楊敦頤《漢字母音釋》
△第八六冊
張文煒《張氏音辨》
△第八七冊
施則敬《集韻表》
徐敬修《音韻常識》
△第八八冊
夏敬觀《音學備考》
姚明煇《反切源流考略》
△第八九冊
徐 昂《音學四種》
徐 昂《等韻通轉圖證》
△第九十冊
吳承仕《經籍舊音辨證》
劉 復《四聲實驗錄》
△第九一冊
曾運乾《廣韻研究講義》
曾運乾《聲韻學》
陳鐘凡《聲韻發凡》
△第九二冊
江 謙《說音》
黃 侃《集韻聲類表》
錢玄同《聲韻學講義》
劉 賾《聲韻學表解》
△第九三冊
沈兼士《廣韻聲系一》
△第九四冊
沈兼士《廣韻聲系二》
△第九五冊
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一》
△第九六冊
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二》
△第九七冊
馬宗霍《音韻學通論》
△第九八冊
趙蔭棠《等韻源流》
趙蔭棠《中原音韻研究》
△第九九冊
沈 鎔《音韻指南》
許 炎《切韻唐韻廣韻演變考》
陸志韋《古音說略》
聞 宥《中國音韻學綱要》
△第一〇〇冊
劉盼遂《文字音韻學論叢》
季廉方《季氏音述》
周兆沅《形聲與聲類說》
△第一〇一冊
王 力《中國音韻學》
△第一〇二冊
魏建功《古音系研究》
杜定友《中國形聲字母商榷》
黃永鎮《古韻學源流》
樂嗣炳《聲韻沿革大綱》
△第一〇三冊
張世祿《中國古音學》
張世祿《廣韻研究》
△第一〇四冊
張世祿《中國音韻學概要》
張世祿《音韻學》
△第一〇五冊
羅常培《中國音韻學導論》
姜亮夫《中國聲韻學》
△第一〇六冊
孫海波《古文聲系》
△第一〇七冊
吳孤鵬《隸前考聲定韻一》
△第一〇八冊
吳孤鵬《隸前考聲定韻二》
曾廣源《戴東原轉語釋補》
△第一〇九冊
李炳衛《韻典一》
△第一一〇冊
李炳衛《韻典二》
輔仁大學《輔仁大學語文學會演講集第一輯》
輔仁大學《輔仁大學語文學會演講集第二輯》
△第一一一冊
陸衣言《中華國音留聲機片說明書》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
△第一一二冊
飯田利行《支那古韻の研究》
△第一一三冊
易作霖《國音學講義》
高 元《國音學》
廖立勛《實用國音學》
邵嗚九《國音沿革六講》
△第一一四冊
尹桐陽《爾雅義證一》
△第一一五冊
尹桐陽《爾雅義證二》
汪柏年《爾雅補釋》
△第一一六冊
周善培《言文一貫虛字使用法》
童 斐《虛字易解》
吳 熙《虛字折中》
△第一一七冊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一》
△第一一八冊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二》
△第一一九冊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
楊樹達《訓詁學大綱》
陳鐘凡《訓詁發凡》
△第一二〇冊
齊佩瑢《訓詁學概論》
何仲英《訓詁學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點子書 的頭像
    點子書

    書目集成:各類叢書目錄

    點子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