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言集:文史館館員隨筆集(全三册)
編著者:中央文史研究館
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0月
體志氣韻 袁行霈( 1 )
絕唱千古的《靜夜思》出自何方? 王楚光( 3 )
執念初心逐夢理想 馮遠( 7 )
什刹海的懷思 葉嘉瑩(13)
北京的廟會 戴逸(15)
“愛好” 歐陽中石(19)
索居漫筆 孫機(26)
我的啟蒙老師宋衡之先生 程毅中(32)
與師友同游水木清華——《世紀清華》序二 資中筠(35)
美育的渴求與純化——“北大與美育”座談會隨想 沈鵬(41)
學術研究與藝術鑒賞的完美結合——學習啟功先生藝術史及書畫鑒定論著的體會 傅熹年(46)
出新意於法度寄情懷于書畫 侯德昌(55)
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王蒙(61)
鎮遠不可不去——中華文明四海行貴州段隨筆之一 舒乙(63)
“城中好高髻”的聯想 楊天石(67)
科學與文史 楊福家(70)
思緒與瞥見 杜迺松(74)
我怎樣畫熱帶雨林榕根系列 金鴻鈞(84)
大學生活的回憶 陳高華(91)
廝守,一眼千年——我與新中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 樊錦詩( 96 )
中西醫並重之國策帶來國醫國藥發展的春天 王永炎(100)
雜記四則 張立辰(107)
我輕輕捧起一束百合——琉球紀行 郭怡孮(111)
向母校致敬——美術系59 班李前寬 李前寬(117)
桃花得氣美人中——虞山訪柳如是墓 劉夢溪(125)
明月出滄海,我家滄海東 白少帆(132)
我所想到的文化 王立平(137)
歐游斷想 薛永年(142)
學習文史知識提高執政能力 楊力舟(149)
讀古典詩文品啟功書法 趙仁珪(152)
明清文人的休閒生活 劉大鈞(158)
溫故知新,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吳靜山(162)
關於中華文化的兩點思考 陳祖武(165)
“小小動物”也上文章 李燕(169)
對中醫學四大經典的思考 張大寧(174)
父親·師友·往事 李小可(179)
我心目中的完美教育 劉彭芝(184)
聽海 霍達(188)
惟有人文足千秋 葛劍雄(196)
蘇東坡的跌宕人生與藝術高峰 趙德潤(199)
年逾古稀倍感師恩 仲呈祥(204)
擁軍采風所感 董智敏(515)
“華宇和音”大型主題性花鳥畫創作的一點個人隨想和思考...... 喬亞丁(517)
富民理想、富民理論與富民實踐——《費孝通全集》讀書隨筆 王鐘(520)
篋笥珍藏 曹化一(525)
完善人生論 齊鳳淩(529)
月下尋思來時路 王星銘(535)
藝術創作之感悟 王章一(538)
憶宿白先生 郭大順(541)
憶恩師笑如先生 馮大中(549)
瀾滄流遠湄公情長——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采風隨筆 林成翰(557)
助推民族民間藝術走向世界 崔凱(562)
縣誌裡的那行字 洪兆惠(569)
文論隨筆 鄒宗剛(575)
幾則報刊文摘小議 胡寶元(577)
長白散賦 易洪斌(580)
學者的生活方式 孫正聿(583)
見識文史館——中央文史研究館建館70 周年隨想 王立安(585)
試把情懷付筆端 靳國君(590)
追尋那份無悔的純真 賈宏圖(595)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白亞光(602)
那根冰棍兒 衣恩普(608)
啟功先生的教誨讓我受益終生 王凱霞(613)
我與 上海文史研究館結有三緣:“血緣”、學緣與文緣 鄧偉志(619)
我和彭小蓮 王安憶(627)
中道理性看《世紀》 沈祖煒(634)
疫情蔓延與櫻花飄落之際,思考仍在持續——介紹東京大學國際高等研究所(Tokyo College)的學術活動 葛兆光(641)
空間的選擇 葉長海(646)
此情永憶 周勳初(650)
複習滄桑 俞律(657)
五十載“太史”研究的情緣 方之光(662)
程千帆先生的閒章 徐有富(669)
戈山之緣 周秦(673)
熠熠風釆革古鼎新——談龍泉青瓷的傳承與創新 陳淞賢(678)
山重水複柳暗花明——漫談浙江山水畫發展 任道斌(682)
小平數櫻桃 黃亞洲(687)
詩意的哲學家 袁亞平(691)
說“自修” 董平(697)
榮譽與責任——受聘文史館員十四年述懷 潘立綱(700)
順其自然求其在己——古稀述懷 餘秉頤(707)
做一顆讀書的種子 孫敘倫(713)
讓詩,點亮心燈 劉建民(718)
書畫名家的“債務” 錢念孫(725)
我的考古人生 歐潭生(731)
家有古厝(六題) 陳章漢(737)
《紅樓夢》與“臨川夢”——我的讀書生涯 鄒自振(745)
留學的樹 孫國亮(750)
走近朱熹 張建光(757)
我的陸游情結 俞兆鵬(764)
防控新冠病疫中的隨想 許懷林(771)
陳寅恪歸葬廬山紀實 李國強(777)
平淡天真——懷念著名國畫家、美術教育家胡獻雅 塗友泉(783)
遊學尋師訪三公渠水不斷源頭來 範堅(787)
文化與教育漫談 王瑋(792)
書正大氣象展時代風采 李岩選(800)
一次難忘的紅色之旅 何乃磊(804)
歷史的嚴酷與文化的芬芳——風雨滄桑《樂道院》 陳鵬(808)
儒家的“三生” 顏炳罡(813)
玄奘故里行 王際鑫(819)
墨海弄潮憶華年 周俊傑(824)
新師說——從書法界“拜師學藝”談起 西中文(830)
樹盟 楊傑(837)
我與文學三十年 李靜宜(844)
極目楚天——湖北歷史文化鳥瞰 劉玉堂(852)
慎言“創新”提倡“比慢”——在人文學科研究方面 郭齊勇(859)
2020 年的米竹 徐勇民(863)
難忘惠州:一亭湖月冷梅花 彭忠德(867)
難忘的感悟(節選) 餘德泉(876)
莫問來由——閻正印象 鄒傳安( 883 )
走近大師——回憶我受教夏承燾先生二三事 陳書良( 890 )
我的八股文因緣 龔篤清( 897 )
當時院子當時人 何立偉( 904 )
一日心期千劫在——和羅宗強教授相處二三事 黃天驥( 911 )
學習和創作文言文的現實意義 陳永正( 918 )
賞梅,在梅花謝了的時候 徐南鐵( 925 )
合水感悟隨想 顧澗清( 933 )
學問初途——記往事 林崗( 938 )
筆墨紙硯總關情——頤和園藻鑒堂筆會側記 覃紹殷( 945 )
我與《辭源》的一段情緣 顧紹柏( 951 )
一年又一年,一山又一山 徐傑舜( 958 )
古稀之年的自駕旅程 張明非( 966 )
北部灣散章 顧乃峰( 974 )
花香泰國 呂進( 982 )
百年畫夢寄華夏——晏濟元和張大千 武輝夏( 989 )
老院長葉毓山 王林( 994 )
雲中忽傳錦書來 余德莊(1001)
小路彎彎 王定天(1007)
例外的敏捷 魏明倫(1012)
書序兩則 侯開嘉(1015)
雜穀腦河畔回望 程峰(1020)
敦煌讀陳寅恪 屈小強(1026)
讀謝無量《蜀學原始論》隨筆 舒大剛(1033)
我的中國畫之路 王振中(1040)
上世紀貴陽市曲壇藝苑的往事回顧 阮居平(1045)
通過我的創作歷程看中國漫畫的變遷 劉雍(1052)
做真學問說大實話——我的學術之路 熊宗仁(1057)
我與沙汀、陶金的一段情誼 厐思純(1065)
一次難忘的朗誦會 楊文翰(曉雪)(1073)
溫馨如家有為有樂 林超民(1077)
我在《雲南叢書續編》秘書組工作的日子 鄭志惠(1084)
車站售票大廳豈容借佛斂財?——我的第一次建言 朱端強(1091)
治學之路上的一些體會和感悟 楊福泉(1094)
有感于《蘭亭序》中的死生觀 彭樹智(1102)
耕耘好民族的精神家園 張錦秋(1107)
三秦素描 肖雲儒(1112)
面向生活的藝術道路 趙振川(1120)
讓世界讀懂當代中國 賈平凹(1125)
老工作人員的回憶——紀念中央文史館成立七十周年 張紹重(1130)
結緣《甘肅文史》三十年 趙逵夫(1134)
大疫當前,生活沒有停擺 汪受寬(1141)
陽臺的樂趣 張崇琛(1146)
貴清山寫意 陳自仁(1151)
從事文史研究工作的體會與感悟 胡迅雷(1156)
劉鶚繪聲 楊森翔(1163)
老師們 田裕民(1170)
一路險阻一路歌——2006 年春北方民族大學賀蘭山岩畫調查記 李祥石(1177)
神秘的賀蘭山 張生禮(1181)
一首題竹詩給我們的啟示 閔蔭南(1187)
舉杯邀明月 吳連增(1190)
心田在望——退休前的感想 康書增(1196)
人生三十年 黃毅(1200)
2018,我的瞬間與回憶 葛豐交(1203)
嗨!中華對角羚 鮑義志(1211)
我的館員之路 韓文(1215)
問史漫途驀回首 崔永紅(1220)
我與共和國同齡 角巴東主(1227)
1949,那個紅火的秋天 王文瀘(1233)
文史館裡天地寬 龔伯洪(1240)
我認識的“劉莊少主”劉啟言 邱捷(1245)
白鹿洞書香 龍莆堯(1253)
烽火未忘畫遣閑——胡根天、吳子複三江寫生及其他 吳瑾(1258)
我的畫室 蘇小華(1263)
疫中雜記 俞理明(1266)
合江亭記 鄧代昆(1275)
象棋素質人生 王增輝(1278)
禁不住向你張望 鄭涵慧(1284)
憶忠實 王仲生(1291)
吃素 費秉勳(1298)
說狗道豬 商子雍(1300)
回周至 葉廣芩(1307)
美育自己美育他人 柳詠絮(1312)
中國山水畫“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鄭伯勁(1317)
太湖岸畔話交融 徐光榮(1325)
西有敦煌東有朝陽——餘考古生涯親臨最多的朝陽古城 王綿厚(1332)
潢源記——問水遼河源 初國卿(1336)
昆明賦 汪葉菊(1343)
命運的轉捩點——從知青到教授 石鵬飛(1347)
位卑未敢忘憂國 何磊(1352)
昆明四季 王曉潔(1358)
情牽文史壯波瀾 鄭千山(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