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文解字研究文獻集成:現當代卷(全12冊)
作者:董蓮池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2006年7月

△第一冊 通論
說文解字研究法  馬敘倫 p1
說文研究法  陳晉 p63
說文解字通論  陸宗達 p113
許慎與說文解字  姚孝遂 p173
說文解字講稿  蔣善國 p230
許慎與《說文解字》研究  董希謙 p271
說文解字導讀  張舜徽 p316
說文解字與漢字學  王寧 p338
說文學導論  余國慶 p367
《說文解字》論綱  鐘如雄 p426
《說文解字》第一  朱自清 p519
《說文解字》與訓詁學  陸宗達、王寧 p521
《說文解字》及其在文獻閱讀中的應用  陸宗達、王寧 p524
《說文》「讀若」的訓詁意義  陸宗達、王寧 p528
文字的貯存與使用——《說文》之字與文獻用字的不同  陸宗達、王寧 p529
論「段王之學」的繼承和發展  陸宗達、王寧 p531
章太炎與中國的語言文字學 陸宗達、王寧 p532
論《說文》字族研究的意義—重讀《文始》與《說文同文》 陸宗達、王率 p534
字書的興起  王力 p536
文字形聲義  黃侃 述、董焯 編 p539
說文綱領  黃侃 述、黃焯 編 p556
《說文解字》與以形索義的訓詁方法  陸宗達、王寧 p563
《說文解字》與本字本義的探求  陸宗達、王寧 p570
《說文解字》評介  吳永坤 p578
第六章 作者和版本  班吉慶 p590
第七章 內容和體例  班吉慶 p593
答四川國學學校諸生問說文書五通  劉師培 p604
許書述微  張文澍 p607
說文解字研究法  種因 p610
說文綱領  金毓黻 p617
許慎及其說文解字  周祖謨 p623
說文要略問答  得一 p629
說文略說  黃侃 p631
說文借體說  潘重規 p655
說文研究法示例  黎錦熙 p661
介紹許慎的《說文解字》  陸宗達 p662
《說文解字》《釋名》兩書簡析  殷孟倫 p667
再論《說文》非形聲字的歸部  薜克繆 p675
談談《說文解字》的歷史地位和學術價值  劉又辛 p678
《說文》的幾則訓詁所說明的一個理論和方法問題  齊沖天 p682
《說文解字》對辭書編纂法的貢獻  洪篤仁 p684
《玉篇》和《說文》比較  洪成玉 p687
《說文解字》研究的現代意義  李國英 p690
《說文解字》與漢字規範  史鑒 p693
論《說文解字》——並論漢字之功能  楊向奎 p694
中國古代文字學的建立與許慎《說文解字》的地位和影響  鄧文彬 p697
《說文》編纂的《易》哲學視界  姚淦銘 p700
《說文解字》中「先古籀後篆」研究  尹彰浚 p703
《設文》委婉釋義芻議  古敬恆 p706
談談許慎及其《說文》跟讖緯的問題  王顯 p708
許慎與名字訓詁學  吉常宏 p718
許慎生平事跡考辨  董希謙 p721
許慎里居新考  頓嵩元 p724
許慎故里考辨  張汝鯉 p726
許慎的語文學說及其思想基礎  周遠富 p729    
許慎生平事跡考辨(一)  頓嵩元 p732
許慎生平事跡考辨(二)  頓嵩元 p733
許慎生平事跡考辨(三)  頓嵩元 p735
字聖許慎評傳  王蘊智 p737
△第二冊 文本研究
說文解字重文提要  周炳蔚 p1
文源 林義光 p30
說文闕義箋  丁山 p144
說文定聲  張長 p174
說文綜合研究  顧蓋丞 p346
說文匡鄴  石廣權 p504
說文舉例七卷  陳衍 p542
說文解字約注(上)  張舜徽 p572
△第三冊 文本研究
說文解字約注(中)  張舜徽 p1
說文解字約注(下)  張舜徽 p362
說文箋識四種  黃侃箋識、黃悼 編次 p710
    說文同文 p710
    字通 p731
    說文段注小箋 p743
    說文新附孜原 p762
說文解字六書疏證  馬敘倫 p801
    六書疏證卷第一 p805
    六書疏證卷第二 p834
    六書疏證卷第三 p873
    六書疏證卷第四 p911
△第四冊 文本研究
    六書疏證卷第五 p1
    六書疏設卷第六 p41
    六書疏證卷第七 p85
    六書疏證卷第八 p128
    六書疏設卷第九 p161
    六書疏證卷第十 p195
    六書疏證卷第十一 p223
    六書疏證卷第十一 p261
    六書疏證卷第十三 p291
    六書疏證卷第十四 p326
    六書疏證卷第十五 p265
    六書疏證卷第十六 p404
    六書疏證卷第十七 p423
    六書疏證卷第十八 p444
    六書疏證卷第十九 p470
    六書疏證卷第廿十 p509
    六書疏證卷第廿一 p541
    六書疏證卷第廿二 p576
    六書疏證卷第廿三 p592
    六書疏證卷第廿四 p621
    六書疏證卷第廿五 p661
    六書疏證卷第廿六 p694
    六書疏證卷第廿七 p724
    六書疏證卷第廿八 p757
    六書疏證卷第廿九 p789
    六書表敘 p827
說文古均二十八部聲系  權少文 p861
△第五冊 文本研究
說文古音譜  劉睛 p584
史籀篇疏證  王國維 p704
說文古文考  胡小石 p727
說文古文疏證  舒連景 p761
說文中之古文考  商承祚 p806
隸定古文疏證  徐在國 p838
    隸定古文疏證卷一 p848
    隸定古文疏證卷二 p856
    隸定古文疏證卷三 p867
    隸定古文疏證卷四 p880
    隸定古文疏證卷五 p892
    隸定古文疏證卷六 p904
    隸定古文疏證卷七 p913
    隸定古文疏證卷八 p926
    隸定古文疏證卷九 p936
    隸定古文疏證卷十 p944
    隸定古文疏證卷十一 p954
△第六冊 文本研究
    隸定古文疏證卷十二 p1
    隸定古文疏證卷十三 p12
    隸定古文疏證卷十四 p23
說文數名古文考  舒連景 p45
說文所稱古文釋例  孫次舟 p46
黃侃手批說文解字  黃侃 p66
《說文》小篆研究  趙平安 p549
說文解字考正  董蓮池 p598
小學答問  章太炎 p980
△第七冊 文本研究
釋史、釋由、釋辪、釋天  王國維 p1
釋朱 聞一多 p6
積微居小學述林卷第一  楊樹達 p9
積微居小學述林卷第二  楊樹達 p26
積微居小學述林卷第三  楊樹達 p43
增訂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卷第一  楊樹達 p56
增訂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卷第二  楊樹達 p93
小學札記  劉頤 p102
釋靁、釋𦣣、釋一至十之紀數字、釋穆、釋禾、年、釋男、釋尼、釋臣、釋庸、釋殷、釋[辛/隹]、釋斤、釋斧、釋𣞉、釋甲、釋𥃇、釋冎、釋𣦵等、釋勹等、釋𠣴、釋厷、釋㪅、釋𡫳  于省吾 p236
字例略說  呂思勉 p262
說文解字文攷  呂思勉 p284
《說文解字》補釋  徐復 p308
石刻篆文編字說  商承祚 p309
說文植物古名今證  胡先驌 p336
說文植物古名今證(續前期)  胡先驌 p339
讀說文記  方秋士 p344 
讀說文記(續第四期)  方秋士 p348
說文解字六書疏證  馬敘倫 p351
說文經字攷疏證  陳延傑 p353
說文漢語疏  劉盼遂 p357
數名古誼  丁山 p373
釋武(附容肇祖案語)  商承祚 p376
釋朱  商承祚 p377
說文集釋  陶惟坻 p378
說文集釋(續)  陶惟坻 p390
說文練習筆記  王靜安講授、劉盼遂記 p412
說文疑義舉例  金毓黻 p417
立字質疑 商承祚 p419
說文心部諸形聲會意字詮釋  徐復 p419
說文疑義舉例  徐復 p422
釋申  釋靁  商承祚 p426
讀說文虫、䖵、蟲三部札記  王善業 p427
說文解字辨證第一  陳衍 p431
說文解字辨證第十三  陳衍 p436
說文解字辨證第十四  陳衍 p440
說文解字辨證第十四下  陳衍 p444
說文解字講記(節錄)  馮振心 p450
說文師說  劉盼遂 p481
說文師說別錄  劉盼遂 p484
蘄春黃先生講授說文記錄  徐復 p490
說文中譯音字之研究  鄭師許 p493
讀說文別釋  高潛子 p498
說文講疏  吳承仕 p499
菿漢大師說文講記  徐復 p505
說文識小錄  唐桂馨 p506
說文別釋  高淞荃 p530
說文今義  陳培壽 p540
訂笑  萬博哉 p542
說文解字從刀諸字伸誼  鮑鼎 p543
釋年、釋弘、釋白、釋競、釋鼎  商承祚 p549
節註說文議  呂思勉 p550
說文燕召公史篇名醜解  張政烺 p551
則、灋度量則、則誓三事試解  孫常敘 p554
牛訓理解  郭紹虞 p563
天干地支之起源與作用  羅君惕 p564
說「喦」「嚴」   裘錫圭 p569
說字小記  裘錫圭 p571
《說文》與出土古文字  裘錫圭 p576
夭、矢、吳辨——《說文》平議之一  湯餘惠 p578
《說文解字》匡謬(四則)  劉釗 p579
益、易同源嬗變探析  王蘊智 p581
《說文解字》的形和義  趙誠 p584
談談《說文》言部幾個字的義訓  董蓮池 p587
《說文)「諸,辯也」試解  董蓮池 p589
「腹,厚也」舊訓質疑  呂朋林 p590
談攷古資料在《說文》研究中的重要性  劉釗 p591
《說文解字》新證  王貴元 p601
「穆」字的形義探索  董蓮池 p602
《說文解字》多義字探析  車先俊 p603
論《說文》中的旁見說解  黎千駒 p605
太平經與說文解字  饒宗頤講演 p606
「隻」字小攷  李天虹 p608
《說文》收字釋義文獻用例補闕——以簡帛文獻證《說文》  張顯成 p609
張家山漢簡與《說文解字》合證——《說文解字校箋》補遺  王貴元 p612
《說文》「厂」及「厂部」之字試說  江學旺 p613
「稽」字攷論 劉釗 p617
古漢字形義探索三篇  董蓮池 p619
《說文》聲訓五則  姚炳祺 p620
聲訓源流暨《說文》聲訓  孫雍長 p622
說文解字所用字體說  董眾 p625
篆書各字隸合為一字篆書一字隸分為數字舉例  杜鎮球 p633
古文字形體訛變對《說文解字》的影響  董琨 p634
古重文攷  劉師培 p636
說文重文疏敘  劉盼遂 p638
上黃季剛師論說文重文書  劉盼遂 p639
漢字義讀法之一例——說文重文之新定義  沈兼士 p640
大徐本重文初探  范進軍 p652
《說文》重文與正篆關係補論  黃天樹 p655
《說文解字》重文聲符替換類型及其對應規律  王平 p658
對《說文解字》重文的再認識及其價值  黃宇鴻 p660
說文或體字攷敘例  董珊 p662
大徐本《說文》小篆或體初探  張標 p664
《說文》篆文校正芻議  詹鄞鑫 p668
雲夢秦簡與《說文》的用字  魏德勝 p671
論《說文》俗字研究及其意義  黃宇鴻 p676
《說文解字》中俗體字的產生與發展  羅會同 p678
五代以來《說文》逸字研究  樊俊利 p679
疑形聲  孔令穀 p681
說文解字省形類字疑誤辨正  李家祥 p688
《說文解字》中的亦聲字——音義關係研究之一  顏亨福 p692
說文讀若考例言  方勇 p694
說文重文讀若轉音攷  鐘歆 p697
說文漢讀通假說  宋為霖 p705
說文讀若探源(上)  楊樹達 p713
說文讀若探源(下)  楊樹達 p720
《說文解字》的「讀若」  楊劍橋 p727
《說文解字》「讀若」作用類攷  馮玉濤 p729
《說文解字》讀若音訂  陸志韋 p735
《說文》今音討論  崔樞華 p768
《說文》形聲字「讀若」注音條例考  王卯根 p772
《說文解字》大徐反切今音標註存在的問題  王平 p774
《說文》「讀若」性質研究綜述  楊宏 p776
凡某之屬皆從某攷敘  張智敏 p778
《說文解字》「從某,象某」析  趙伯義 p787
說文一曰研究  周聰俊 p790
《說文解字》「一曰」試析  葉友文 p861
《說文》「連篆讀」發覆  張涌泉 p865
《說文解字》連篆讀攷  李英 p868
《說文解字》「從某.某亦聲」辨正  尹黎云 p871
《說文解字》「省形」分析  馮玉濤 p879
談《說文解字》「同意」  易敏 p883
《說文》「同意」說評述  趙錚 p885
△第八冊 文本研究
說文解字引群書攷  馬宗霍 p1
說文解字引通人說攷  馬宗霍 p42
說文解字引方言攷  馬宗霍 p103
說文解字引經攷  馬宗霍 p193
說文解字引漢律令攷  王仁俊 p458
說文序引尉律解  張政烺 p462
說文引祕書為賈逵說辨正  丁聲樹 p465
《說文》兼釆三家詩釋例  李先華 p468
《說文解字》引《詩》異文對理解詩意的價值  曹兆蘭 p471
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註評  梁光華註評 p475
說文解字校箋  王貴元 p572
正續一切經音義提要  丁福保 p768
《六書故》所引唐本《說文》考  黨懷興 p784
《六書故》所引蜀本《說文》考  黨懷興 p787
說文古本攷校勘記  本學門編輯室 p788
說文校案(二則)  奚世榦 p796
說文解字詁林後敘  丁福保 p798
說文解字之宋刻本——孫刻說文解字校勘後記  周祖謨 p802
陶刻孫本說文解字正誤  周祖謨 p812
汲古閣刻《說文解字》略考——兼與潘天楨先生商榷  孔毅 p813
《本草綱目》所引《說文》考  錢超塵 p815
唐本說文與說文舊音  周祖謨 p817
關於唐本《說文》的真偽間題  周祖謨 p829
唐寫本《說文·木部》殘卷與大徐本小篆比較研究  王平 p830
唐寫本《說文》管窺  徐時儀 p833
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殘卷為李陽冰刊定本考  李家浩 p838
日藏唐寫本《說文·木部》殘卷原件與大徐本小篆形訛字考訂  王平、臧克和 p841
《說文解字》版本考述  王貴元 p848
桐人?相人?—說文校訂之一  瞿潤緡 p850
70年代出土的竹簡帛書對《說文解字》研究之貢戲   陳徽治 p852
劉寶楠《論語正義》徵引《說文解字》略論   班吉慶 p854
《原本玉篇》引《說文》箋校補  馬學良遺著、劉又辛校補 p856
△第九冊 部首研究
說文部首箋正(附同文略例、小篆通、古文舉要)  宋育仁 p1
    序 p2
    第一 p4
    第二 p6
    第三 p11
    第四 p18
    第五 p24
    第六 p34
    第七 p37
    第八 p47
    第九 p52
    第十 p59
    第十一 p63
    第十二 p66
    第十三 p71
    第十四 p74
說文部首均語  章太炎 p84
說文部首述義  徐紹楨 p88
    說文部首述義序 p88
    說文部首述義卷一 p89
    說文部首述義卷二 p95
    說文部首述義卷三 p101
    說文部首述義卷四 p107
    說文部首述義卷五 p114
    說文部首述義卷六 p132
    說文部首述義卷七 p127
    說文部首述義卷八 p133
說文部首講義  唐玉書 p137
    說文部首講義編輯大意 p138
    序 p139
    第一章  物類部 p144
    第二章  人體部 p174
    第三章  地理部 p199
    第四章  天文部 p208
說文部首  胡小石 p212
說文部首形義通釋  董蓮池 p264
說文部首今語解  錢玄同 p370
說文部首均語註補誼  章仲銘  原注、徐復  補誼 p375
《說文解字》部首與甲骨文  黃天樹 p392
《說文解字》部首與甲骨文(續一)  黃天樹 p397
《說文解字》與甲骨文(續二)  黃天樹 p400
《說文解字》540部首述議  鄒曉麗 p405
《說文》部首部內字形義關係攷  王力波 p408
敘、六書研究
說文解字序  章太炎  講演 p410
許慎說文解字敘講記  馮振心 p416
說文解字敘上  洪誠  選註 p424
《說文解字序》偶箋  張建木 p430
中國文字的原始與演變(上篇)  李孝定 p435
中國文字的原始與演變(下篇)  李孝定 p461
中國文字  董作賓 p477
中國文字略說  錢玄同 p485
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  王國維 p488
史記所謂古文說  王國維 p488
漢書所謂古文說  王國維 p490
說文所謂古文說  王國維 p490
說文今敘篆文合以古籀說  王國維 p491
四 籀文、大篆  五 古文  六 科斗書  七 鳥虫書、虫書、八  隸書、左書、史書  啟功 p492
《說文》古籀文重探——兼論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箱文六國用古文說》  林素清
存在爭議的籀文  潘玉坤 p524
《史籀篇》年代攷  潘玉坤 p527
籀文形體淺論  潘玉坤 p529
《說文》籀文研究  趙衛 p531
《說文》前敘稱經說  李學勤 p544
試說張家山簡《史律》  李學勤 p546
論《說文》及壁中古文經書  錢玄同 p548
論孔子壁中書的文字類型  李學勤 p552
三體石經古文與《說文》古文合證  曾憲通 p553
《汗簡》、《古文四聲韻》中之石經、《說文》「古文」的研究 黃鍚全 p561
《說文》古文與楚文字互證三則 李守奎 p575
小篆為戰國文字說  徐無間 p577
《秦文字集證》序  李學勤 p585
秦始皇「書同文字」的歷史作用  北文 p586
二六 大篆、小篆、八體、六書、雜體篆(秦系、漢以後的篆書) 唐蘭 p589
二七 隸書、楷法、八分、飛白  唐蘭 p591
隸變研究  趙平安 p594
六書解例  馬敘A p641
    六書解例題辭 p641                          ′
    六書原始第一 p642
    六書名號次第第二 p649
    象形解例第三 p654
    指事解例第四 p661
六書微  陳啟彤 p667
六書述義  姜忠奎 p683
    六書述義序 p683
    六書述義卷一 p684
    六書述義卷二 p693
    六書述義卷三 p712
    六書述義卷四 p726
    六書述義卷五 p742
    六書述義卷六 p754
    六書述義卷七 p765
    六書述義卷八 p777
    六書述義卷九 p785
    六書述義卷十 p814
    六書述義卷十一 p826
    六書述義卷十二 p863
    六書述義勘誤表 p871
六書條例  吳承仕 p876
第一分總明綱要  六書條例之一 p877
第二分列字類  六書條例之二 p883
小篆形聲字研究  李國英 p910
△第十冊 敘、六書研究
論六書次序質顧惕生先生  陳德基 p1
六書次第說  劉大白 p3
六書總論  鄭師許 p7
六書札記  粟孚 p13
書許氏說文解字六書正論後  孫海波 p14
六書誼增「記號」一書為七書說  陳奇猷 p16
六書古義  張政烺 p17
六書發微  蔣志范 p28
六書發微(續)  蔣志范 p31
六書次第當遵許書說  許本裕 p34
六書簡論  陸宗達 p36
六書獻疑  俞敏 p40
六書撥疑  楊柳橋 p43
六書說  羅君惕 p45
試論漢字的起源及六書之次序  傅毓鈐 p50
六書第三耦研究  王伯熙 p53
六書說申許  陳振寰 p62
文字孳乳之一斑  楊樹達 p66
「六書」理論在當代的發展——兼評王寧先生的漢字構形理論  鄭振峰 p72
論傳統「六書」之本原意義  白兆麟 p75
文字的構成  唐蘭 p77
文字中的加旁字  楊樹達 p89
漢字記錄語言的方式  林沄 p92
甲骨文字和漢字的構造  陳夢家 p99
漢字基本類型的劃分  裘鍚圭 p104
20世紀漢字結構類型理論的新發展——以「三書說」和「新六書說」為例  林志強 p111
敘丁氏說文解字詁林補遺附釋六書三事  吳稚暉 p114
象形古義攷(節要)  吳其昌 p117
象形通論  鄭師許 p123
指事通論  鄭師許 p129
論六書指事之原  陳啟彤 p134
指事說  彭裕商 p135
《說文解字》指事發微  趙伯義 p138
廣會意  陳柱尊 p141
初期意符字之特性  沈兼士 p143
主名與官名的會意字  楊樹達 p145
形聲釋例  陳兆年 p148
形聲字之字義與形旁之關係  陳兆年 p152
形聲闡微  陳柱 p157
形聲綠起  陳兆年 p160【,
形聲釋例  林尹 p161
說文形聲字之分析  甄尚靈 p164
論漢字意符之範圍  甄尚靈 p176
文字聲轉注聲廣例  吳予天 p189
說文解字形聲條例述補  殷孟倫 p193
論《說文解字》的形聲字  王寧、李國英 p208
《說文》諧聲探索(一)  趙誠 p213
《說文》諧聲探索(二)  趙誠 p224
《說文》諧聲探索(三)  趙誠 p229
說文聲韻鉤沈  何琳儀 p245
論漢字形聲字的義符系統  李國英 p248
古文字中的「注音形聲字」  吳振武 p252
般墟甲骨文「有聲字」的構造  黃天樹 p255
略論《說文解字》中的「省聲」  陳世輝 p273
論說文解字中的省聲問題  陳韻珊 p279
《說文》省聲字研究  車先俊 p294
《說文解字》的省聲  曹先擢 p298
《說文》省聲的是與非  宋易麟 p299
《說文》「省聲字」中的非形聲字  嚴和來 p300
《說文》省聲研究  何九盈 p301
「省聲」說略  李敏辭 p309
轉注說  劉師培 p312
轉注  白沙 p313
轉注說  汪榮寶 p314
轉注淺說  許篤仁 p317
轉注理惑論  聞宥 p323
轉注正解  劉大白 p326
轉注平議  陳柱尊 p328
轉注平議(續)  陳柱尊 p334
轉注論  孟堅 p337
轉注例異說攷  錢用和 p339
轉注正義  李翹 p341
說文轉注攷敘  姜忠奎 p345
六書轉注甄微  劉盼遂 p346
論轉注  陳敔彤 p349
訂轉注  向楚 p352
轉注說源流述評  白兆麟 p354
論轉注  梁東漢 p357
古文字轉注舉例  林沄 p359
說文假借攷  丁福保 p364
說文有借形寄聲之例說  曾廣源 p366
造字時有通借證  楊樹達 p368
論假借  張雙棣 p374
假借簡論  周盈科 p377
假借簡論(續)  周盈科 p382
假借質疑  周大璞 p386
假借轉注再研究  陸錫興 p388
語言、歷史、文化研究
新方言  章太炎 p392
文始  章太炎 p425
論《說文》字族研究的意義——重讀《文始》與《說文同文》  陸宗達 p489
說文同義詞研究  馮蒸 p491
說文解字聲訓研究  崔樞華 p556
說文引伸義攷  陳仲 p705
說文雙聲疊韻聯語攷釋  吳庭讓 p709
許氏說文所稱別國殊語與揚氏方言異同條證  李道中 p710
從《說文》中的諧聲字看上古漢語聲類  管燮初 p726
從《說文》讀若看古音四聲  謝紀鋒 p730
論《說文》意義體系  宋永培 p737
《說文解字》中互訓詞分析  王若江 p742
《說文解字》與同源字探索  王貴元 p745
《說文解字》與南陽俗語  聶振弢、聶振歐 p748
運用《說文解字》考察聯綿詞的成因和特點  陳淑梅 p750
《說文·𠬞部》同源字及「右文說」  胡從曾 p753
《說文》對反義同義同源關係的表述與探討  宋永培 p756
論《說文》中詞義的系統性  黎千駒 p761
《說文解字》互訓詞研究  盧鳳鵬 p763
《說文解字》的同義詞及其辨析  鐘明立 p767
字形分析和同源詞係聯  董蓮池 p770
漢語詞源研究的回顧與思攷  王鳳陽 p771
《說文》的語義學價值  洪成玉 p794
《說文》訓「詞」例攷釋兼及許慎的虛字觀  王平 p796
《說文》聲訓被釋詞和訓釋詞異源關係初探  楊華 p798
《說文解字》與粵方言本字考  黃宇鴻 p800
《說文解字》中的聯綿詞研究  劉曉英 p803
論《說文》的方言研究  華學誠 p805
《說文解字》的訓釋與雙音合成詞的內部語義關係  王軍 p807
《說文》對上古漢語字詞的系統整理  宋永培 p810
△第十一冊 語言、歷史、文化研究
說文稽古篇  程樹德 p1
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  黃德寬、常森 p27
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  臧克和 p85
說文漢字體系與中國上古史  宋永培 p236
《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  王寧 p308
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  雷漢卿 p356
《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科技  王平 p455
論以說文證史必先知說文之誼例  柳詒徵 p538
答柳翼謀先生  顧頡剛 p539
與顧頡剛先生論說文書 p疑古玄同&542
新史料與舊心理  魏建功 p547
論說文誼例代顧頡剛先生答柳翼謀先生  容庚 p553
說文界說是確切顯現兩漢的社會意識  陳竺同 p554
說文為漢代社會意識之寫真  陳竺同 p558
說文為漢代社會意識之寫真(下)  陳竺同 p563
《說文》所反映的古代葬俗  趙小剛 p568
說「正色」——《說文》顏色詞考察  許嘉珊 p570
從《說文·女部》字窺古代社會之一斑  何毓玲 p574
《說文解字》馬部字的文化蘊涵  白振有 p575
《說文解字》女部的文化內涵  張玉梅 p577
從《說文解字》看古羌族對華夏農業的貢獻  趙小剛 p579
部首「女」的文化義蘊  陳楓 p582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宗教崇拜——《說文》漢字民俗文化溯源研究之一  黃宇鴻 p585
說文學史研究
徐鍇的說文學  周祖謨 p589
徐鍇及其《說文解字繫傳》  張慶綿 p591
徐鉉的語言文字觀  張秋娥 p594
徐鍇《說文解字繫傳》的學術成就  銳聲 p597
徐鍇的語言文字觀  張秋娥 p599
徐鍇的「詞」理論及其影響淺探  肖瑜 p602
徐鍇卒年考  孫艷紅 p603
《說文解字系傳》引書考  楊恆平 p605
段注說文正字  胡宗 p607
段注說文解字斠誤(上)  衛瑜章 p637
段注說文解字斠誤(下)  衛瑜章 p667
說文段注指例  呂景先 p715
說文段注改篆評議  蔣冀騁 p740
段注訓詁研究  馬景侖 p788
△第十二冊 說文學史研究
段注訓詁研究  馬景侖 p1
說文段注研究  余行達 p71
集漢學派文字學大成之段玉裁  胡朴安 p146
論「段王之學」的繼承和發展  陸宗達、王寧 p158
段玉裁的《說文》研究  王力 p159
錢辛伯讀說文段注札記  周雲青 p162
段注說文武斷說舉例  劉世昌 p169
正段  羅君惕 p182
論段氏說文解字注  周祖謨 p185
斠段  趙世忠 p194
段玉裁說文學之研究  唐文播 p199
余杭章公評校段氏說文解字注  章太炎 p202
段氏說文注所標韻部辨誤  許世瑛 p205
說文引經段說述例  徐復 p241
《說文段注》與漢語詞匯研究  郭在貽 p250
《說文》「詞’字段注質疑  李華年 p258
從《說文段注》看中國傳統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郭在貽 p259
《說文段注》與漢文字學研究  郭在貽 p264
《說文段注》對說文學的貢獻  郭在貽 p267
《說文段注》之闕失  郭在貽 p271
段玉裁《汲古閣說文訂》與《說文解字注》——兼及段氏校改《說文》文字的緣由  經本植 p279
《說文解字讀》考  張和生、朱小健 p&283
論段玉裁對《說文》形聲字的改說  劉成德 p286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在詞義引申研究方面的貢獻  黃大榮 p290
試論《說文繫傳》對段《注》的影響  米萬鎖 p293
《說文解字注》詞義引申發凡  呂朋林 p294
《說文解字注》和《廣雅疏證》的右文說  胡繼明 p298
《說文段注》音辨  何九盈 p301
《說文段注》的同源詞研究  陸忠發 p321
評段玉裁的轉注觀——六談六書之轉注  孫中運 p322
段玉裁對《說文》省聲字的研究  趙永會 p324
對《說文段注》有關「引申規律」論述的整理研究  宋永培 p326
段玉裁的轉注論及其運用  李傳書 p330
段玉裁訓詁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李傳書 p332
從《說文解字注》看段玉裁對文字學的理論貢獻  李奇瑞 p334
《說文段注》同義詞論證方法述略  鐘明立 p337
論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的假借觀  鄭賢章 p339
對段玉哉《說文解字注》詞義引申分析規律的初步整理  李峻岫 p341
《說文段注》俗字類型考略  劉洋 p342
段注辨析同義詞的方法  鐘明立 p343
《說文段注》據求本字本義校改例  楊光榮 p347
《說文段注》詞義考釋論略  李先華 p348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釋名》的校釋  李茂康 p351
《段注》與《釋名》  毛毓松 p355
《段注》所謂《篇》《韻》的考察  張標、任敏 p357
《說文段注》對戴震文字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徐道彬 p361
從《說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連綿詞觀  趙錚 p365
簡論段玉裁與桂馥  韓偉 p367
談談徐承慶對《說文解字注》的匡謬  董蓮池 p369
桂氏馥之文字學  胡朴安 p372
桂馥的《說文》研究  王力 p375
試論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及其六書研究特點  韓偉 p377
桂馥文字學思想探析  劉若一 p379
朱氏駿聲之字學  胡朴安 p380
朱駿聲的《說文》研究  王力 p386
引伸元和朱氏轉注說  朱蒼許 p389
朱駿聲與《說文通訓定聲》  房建昌 p393
朱駿聲轉音理論初探  楊一青 p394
從右文說看《說文通訓定聲》  朴興沬 p399
再論《說文通訓定聲》  白兆麟 p402
王氏筠之文字學  胡朴安 p404
王筠的《說文》研究  王力 p411
讀王氏說文釋例  于鬯 p412
說文句讀識語  王軒 p414
試論王筠對漢字學的貢獻——讀王筠《說文釋例》 p陳淑梅&416
《說文釋例》對漢語文字學理論構建的貢戲  李傳. p418
王筠「分別文」、「累增字」及「重文遞加字」淺議  孫風華 p420
三錢之文字學  胡朴安 p423
章太炎與中國的語言文字學  陸宗達、王寧 p429
論章太炎、黃季剛的《說文》學  陸宗達、王寧 p431
李陽冰篆書考  周祖謨 p435
論鄭樵的《六書略》  張標 p446
黃侃先生《說文》學探論  黃建中 p449
魯迅與《說文解字》  崔石崗 p454
鄭珍《說文逸字》論略  袁本良 p455
顧野王之《說文》研究索隱  姚永銘 p457
《六書故》的「六書」理論和語言學思想  陳會兵 p459
「說文學」源流攷略  張其昀 p462
宋元明六書學研究  黨懷興 p582
乾嘉以後諸儒之六書說  胡朴安 p679
說文解字詁林敘  丁福保 p688
許學管窺  陳煒湛 p692
對《說文解字》學術價值的再認識——許慎與《說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王寧 p694
十五年來《說文解字》研究述評  董蓮池 p696
丁福保和《說文解字詁林》  韓華梅 p698
二十世紀的《說文》字體研究  黎千駒 p699
章黃學派與20世紀的《說文》學  張標 p701
《說文》學的回顧與前瞻  張標、陳春風 p705
20世紀的「說文」字體、漢字形體結構與六書說研究  黎千駒 p709
補遺
說文籀文古文考  孫海波 p717
說文古文新證李天虹 p722
轉注假借說章炳麟 p727
中國文字之正反合辯證式的歷史進展黎錦熙 p728
什么是六書戚桂宴 p731
論轉注陳秉新 p733
假借轉注再研究陸鍚興 p735
說文解字研究文獻集成分類總目錄 p1—— p15(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點子書 的頭像
    點子書

    書目集成:各類叢書目錄

    點子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